欢迎访问【宜兴市科技馆-宜兴科普教育基地】的官网!
 
动态丨“走出去”!——点亮科学之光,共筑创新未来已阅:19次  发布时间:2025-05-02
 

在宜兴这片充满活力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宜兴市科技馆宛如一座闪耀的科技灯塔,不仅在馆内为公众呈现着科学的奇妙与魅力,更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主动跨越场馆边界,与学校、文化场馆、社区等携手合作,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的无限可能。

馆校携手,点亮校园科学梦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科学教育则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宜兴市科技馆深知这一使命,积极与全市各中小学展开深度合作,为校园注入科技活力。

科技馆的科普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贴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科普课程和实验活动。在幼儿园,他们带来趣味十足的科普表演,用生动的角色和精彩的故事,向孩子们展示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在小学课堂上,科普讲师通过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理解物理和化学知识;对于中学生,科技馆则组织专家开展前沿科技讲座,如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df11104693e90115ae47b89f81fb4d9.jpg

馆馆联动,共筑文化科技新生态

文化与科技,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宜兴市科技馆积极与市文化馆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新生态。

4月19日,科技馆携手文化馆以"海韵华章·指尖螺钿"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科技馆辅导员们携鲍鱼壳、夜光螺等珍材,引领学生探秘《髹饰录》中记载的古老螺钿技艺。活动现场,银贝流光映衬着专注面庞,老师示范切割、打磨、镶嵌等宫廷秘技,将《营造法式》精髓化为现代创作密码。学生们执刀如笔,在0.2毫米的贝片间雕琢时光,让《天工开物》记载的"百宝嵌"工艺在指尖重生。当海水纹胸针在掌中流转生辉,非遗不再是古籍里的铅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DNA。

馆馆联动,打破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壁垒,为公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让人们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科技的神奇力量。

01338beaf01163376a89a14c4e1ce05.jpg

馆社融合,服务社区零距离

4月26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期间,宜兴市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走进巷头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科普讲堂——“我们能复活灭绝的生物吗?”此次活动将科学知识与世界地球日主题紧密相连,吸引了近40名小朋友们的热情参与。

活动现场,辅导员们首先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介绍了渡渡鸟、平塔岛象龟等多种已经灭绝的生物,讲述它们曾经在地球上的生活以及走向灭绝的历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物种灭绝的残酷现实。“渡渡鸟曾经在毛里求斯岛上无忧无虑地生活,由于人类的捕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短短两百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讲解引发了在场听众对生物灭绝原因的思考。

随后,围绕“我们能复活灭绝的生物吗?”这一核心问题,科技辅导员带领大家展开深入探讨。辅导员详细介绍了科学界正在试验中的几种物种复原技术,在讲述克隆技术时,辅导员提到2003年西班牙和法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已经灭绝的比利牛斯野山羊,可惜克隆体仅存活7分钟,让大家认识到技术的进步与局限。在活动的最后,辅导员强调虽然物种复原技术为复活灭绝生物带来一线希望,但现有技术仍无法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保护现有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通过这次科普讲堂,不仅让现场参与的小朋友增长了见识、扩充了知识面,还树立起珍爱地球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识。

562cd92db69873ebabcd40fcb56016f.jpg

 

宜兴市科技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科技与教育、文化、社区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与学校、文化场馆、社区等各方的紧密合作,科技馆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局限,让科学知识以更加生动、有趣、便捷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未来,宜兴市科技馆将继续秉持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宜兴市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科技馆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宜兴大地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科学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创新之果!


关于我们

场馆介绍

展项介绍

组织架构

党群建设

会议中心

荣誉展示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解放东路文化中心385号科技馆 电话:0510-66511612 E-mail:yxkjg_qy@163.com
 
FOLLOW US FROM AT SOCIAL MEDIA
从社交媒体上关注我们
 
关注官方二维码、
掌握更多最新实时消息
微信号:yxkjgkpzx
版权所有 (c) 2025 宜兴市科技馆 | 苏ICP备2023006821号 | 本网站支持用户使用IPv6网络访问 | 您是第 位访客!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24号